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期刊亦有创刊、休刊、复刊、停刊,生死不息。其诞生、成长、发展由于承载着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各种信息,故其代谢、往来遂成古今。不仅其所载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即便其媒介载体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期刊媒介演化史,也同样承载着主办者、编者、作者、读者、办刊宗旨、报道方针、报道范围、议程设置、栏目演变、内容变化、题材、体裁、文体等大量信息。这同样是重要的。
习主席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期刊史的研究,是一切期刊研究的基础。今天的一切各种文种、各种类型的期刊都是从历史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办刊人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历史上找到答案,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这就是说重视期刊史、借鉴于期刊史研究、借鉴于期刊发展的史,可以给我们发展今天的期刊事业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经验与教训。
1588年创刊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书市大事记》半年刊被认为世界上有固定刊名的第一份期刊,1665年1月5日创刊于法国巴黎的《学者杂志》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学术期刊,至此,期刊的历史也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中国期刊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吴医汇讲》算起,也已有225年的历史。“任何一门学科大厦的建立,都不可能凭空而成,必然坚实的历史基础,没有历史积淀的学科不成其为学科,或者是极为苍白薄弱的学科。现代科学的诞生,就是循着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在数千年间生成的。期刊的产生也有着悠久的生产实践和生产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期刊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风格与特色、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技术和原理、思想和方法。另外,从社会需求来看,期刊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现在全世界至少有10万余种期刊,有个别期刊甚至拥有数千万读者。截止于2003年底,我国已有9 074种期刊,总印数达到29.47亿册,远高于报纸的2 119种。我国图书馆的采购种类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期刊(包括电子期刊)的采购费用已占到图书馆总采购费用的75%以上,有的大学图书馆甚至占到80%以上。这说明,期刊史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