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影响力、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里不讨论期刊影响因子的是是非非,哈哈)。这一方面有助于科研成果尽可能的扩散开来,也有助于提高学者的知名度(当然也更符合各种考评,哈哈)。我们将高影响力的期刊定义为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各个领域处于前25%的期刊(也就是俗称的JCR 一区期刊, 不是中科院的分区)。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一、二、三、四区的期刊数大概都各占期刊总数的25%,那么在高影响力的期刊或者说一区的期刊上到底发表了多少比例的论文呢?
到底一区期刊发表了多少比例的文章?约等于25%,还是远小于25%,又或者是远大于25%呢?三种观点好像三个都有点道理。具体陈述如下。
观点一:约等于25%。因为每个分区的期刊量都约占总量的25 %。大样本下,每个分区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量也应该大致相同。所以一区期刊应该也约等于发了25 %的文章。德国马普学会的Bornmann和 Marx’s也是这么认为的:“Onecan expect that 25 % of a researcher’s public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first quartile” (Scientometrics 98(1):487–509, 2014)(这两位可是大牛呀,特别是Bornmann老师,膜拜的对象)。
观点二:远小于25%。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可是大家都喜欢的香饽饽,发表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家可不都是为了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挤破了头吗?谁没有被目标期刊拒过几次呢,但是要有“拒稿虐我千百遍,我待拒稿如初恋”的心态(唐莉教授在与我们合作的文章被JASIST拒稿时安慰的话)。由于拒稿的惨痛经历,一区期刊有时候对我们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亵渎”。所以,一区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比例应该远小于25%。
观点三:远大于25%。这种观点的可能理由是,大家都想往高影响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投稿多了,总归有一些会被这些一区期刊录用的。特别是在国内,很注重期刊的影响因子,那么很多学者的投稿策略是按照影响因子从高往低投。所以由于稿源充足,一区期刊可能发表的文章比例大于25%(哈哈,这里有点心虚,不敢说远大于25%)。
好了,背景介绍完了。各位一起无奖竞猜一下吧。到底一区期刊发表了多大比例的文章呢?约等于25%,还是远小于25%,亦或是远大于25%?
买定离手啦。
开奖啦!
答案是:远大于25%!!!怎么可能???
近期Liu, Hu& Gu(2016)在给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主编的一封信(Letter)中研究了这个问题(Liu和Hu是这篇博文作者,问题很简单,大家好好鄙视一下吧)。这个Letter用了最新的2015版的Journal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的数据来验证这个问题。在这个报告中,一共有8659本SCI-E期刊,踢出153本没有影响因子或者没有citable items(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期刊,我们一共保留了8506本期刊来进行分析。
由于一本期刊可能属于不同的学科,那么可能在不同学科,这本期刊的分区不一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乐观模式和悲观模式。在乐观模式下,如果一本期刊有多个分区,那么较高的分区为该期刊的分区(高影响力分区,就高不就低),反之,在悲观模式下,一本期刊如果有多个分区,那么就帮它归类为低的分区里(低影响力的分区,就低不就高)。


图中展示了两种模式下,四个分区期刊和发表的论文(只考虑article和review)的分布情况。其中纵轴代表各个分区期刊或者文章数量的份额,Bar上的数字代表各个分区期刊或者文章数量的绝对值。可以清楚的看出,在两种模式下,各个分区的期刊基本上数量都差不多,但是文章量的分布却有很大差别。就是在悲观模式下,一区期刊也发表了超过总量三分之一的文章,在乐观模式下,这一比例高达45%。四区期刊在悲观模式下,也就发表16.5%的文章。(看来四区期刊最难发,哈哈,玩笑)。
上述分析提供给读者的重要信息是:JCR一区期刊虽然只占期刊总量的四分之一,但是一区期刊上发表了将近45 %的文章,类似比例的四区期刊最多发表了16.5%的文章。是不是瞬间感觉一区期刊没有那么高大上了(特别是对已经发了一区期刊的童靴来说,哈哈)?乐观的解读就是,原来这么高比例的文章发表在一区期刊,看来一区期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以后可以多trytry!为啥一区发了这么多文章,我仍然觉得一区期刊比较难发呢?笔者自省去了!
本文初稿亦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三思派(Science-Pie),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欢迎各种转发。
备注:本文的发现对科研评价部门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每个领域可能还有不同。我们验证了2000,2007年的数据,结果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