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期刊投稿的时候,通常看的影响因子。但是影响因子是期刊的外部指标,因为它的被引用次数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另一个期刊的编辑和编委能控制的内部指标是录用率,而这个指标作者常常不会很注意到。
文章的录用率对期刊编辑是很重要的,过高过低的录用率都不好。录用率太高,就需要考虑同行评议的尺度是不是太松了,是否有必要增加审稿人数来多筛掉一些文章。而录用率太低,就需要考虑会不会让有潜质的文章敬而远之,改投其他的期刊了。期刊录用率的计算每个期刊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会用收到的文章总数作为基数,而有的是把送出去审稿的文章总数作为基数。而且每个期刊每个时期的录用率都会有所不同。大部分期刊是把录用率当作自己内部使用的评估指标来使用的,而不会在网站上发布这个数据。
比较符合逻辑的是影响因子高的权威期刊的录用率相对都比较低,这是跟所有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在最好的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关,比如《Science》跟《Nature》的录用率一般在6-8%。PRL的录用率一般在30%,但这个30% 有可能是按照送审的文章数量做基数算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录用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高,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APL,这个可能跟它长期以来使用单一审稿人有关。不过在它决定增加审稿人数量之后,录用率应该也会随之下降的。
对作者而言,知道了期刊的录用率可以对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的难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录用率很低,而自己的结果又不是很突出,那策略上来说还是就洗洗睡了,换一家更合适的可以节省2-3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就抱着学习的态度试一试,那也未尝不可。如果录用率比较高,而自己的结果又是不错的,那是可以考虑一下更好的期刊的。但是即使知道了期刊的录用率,也要结合期刊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因为即使录用率高,如果一般一年只发表200篇文章,中的机会也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