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研人员的压力是变得越来越大了,不但要完成科研任务,比如申请经费,写文章,带学生等,还要应付行政上的事情,比如考核,评职称等。事情多了,精力自然就分散了,文章出得也就慢一些,但是考核的标准却不会因此降低。这种情况下, 与其他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自己只需要负责其中一部分,但却仍然可以作为合作作者则成了显而易见的策略。
在 2014 年,《研究趋势》(Research Trends )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文章的平均作者数量已经从 10 年前的 3.5 个变成了现在的 4 个了,而同时单一作者的文章数量则下降了 0.7 %。
发表单一作者的文章固然很爽,等于里面的所有工作量都是自己的。但是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全是单一作者呢,那反而不好说了,至少会给人留下“独”的印象。毕竟现在科研还是很强调协作的,自己一个人再牛,也很难完成所有的事情。系里有一个已经呆了十来年的 “ 老同志 ”,后来还是离开了。据说他老板的评价是:能力是很强,自己发文章没有问题,但问题是 Never makes a team。当一个人的资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逐渐转型成 “ 大哥 ”,承当更多责任,照顾 “ 小弟 ” 了。光顾着 “ 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 有点撑不住了。所以当面试官收到两份简历,一个有 3 篇单一作者的文章,一个有 10 篇不是第一作者的挂名文章,选择后面一个可能性还是要更大一些的。当然最有竞争力的还是混搭,既有第一作者的,也有一些合作挂名的。
只是现在文章挂名现象已经变得有点严重了,一些人就靠着行政职务到处挂名字,实际上对文章没有任何贡献。不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并没有这种 “ 福利 ”,能挂上名字也一定是对文章有所贡献的,这个跟学术不端还是要区分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