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期刊分成“高档期刊”跟“低档期刊”好像是不对的,就跟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样,总归是会有一部分反对的。但是实际上不同的期刊稿源、录用标准等差异很大,最终就造成了影响力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在心里对不同期刊就有了高下之分了。
“低档期刊”一般指的是那些影响力很小或者基本上没有的学术期刊。不是说“低档期刊”没有用,相反就跟巷子里头的小店一样,它们满足了入门者发文章的需求,对 “牛”科研人员的训练起了积极的作用。“牛”科研人员也是经过层层“提拔”,从“低档期刊”开始,一步一步到了“高档期刊”的。
“低档期刊”下还有“垃圾”期刊,跟现在的很多“垃圾”会议光顾着收注册费一样,“垃圾”期刊也是为了赚版面费而存在的。对文章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审稿不需要同行评审,编辑自己决定就行了,他们唯一关心的是版面费收到了没有。相对来说,以前的“垃圾”期刊并不多,主要是因为版面费是固定的,每一期的页数也差别不大,所以整体收入也是差不多的。只要稿源稍微丰富,对文章质量就会开始有要求了。
但是现在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大批的开放获取期刊。收费的方式变了一点点,从版面费变成了文章处理费,主要用来支付编辑以及制作费用等等。对于这类的开放存取期刊,其利润是跟发表的文章数量直接相关的。提高文章的录用率是可以增加收取的文章处理费。同时跟传统的纸媒期刊相比,开放获取期刊是纯粹数字化的,省去了印刷,每一期也没有页数限制。只要愿意,一期发多少篇文章都可以。只要编辑眼睛盯着钱看, “垃圾”程度是可以无底线的。
开放获取的“垃圾”期刊造成的危害要比纸媒期刊严重地多。因为文章的质量普遍不高,又可以无限制访问,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科研结果的随意传播。要是给缺少判断能力的读者看到并且使用,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限制这类“垃圾”期刊的发展,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禁止开放获取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就连各大出版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排斥开放获取之后,都纷纷顺应潮流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获取期刊。那如何在保持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基础上,同时又制止“垃圾”期刊,是将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