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的时候,听说某某人给什么什么期刊当审稿人都觉得很羡慕,觉得只有牛人才有资格审别人的文章,要是说给什么国际期刊审稿,那就更是佩服地五体投地了。审稿呐,不比写文章的厉害能审得出个一二三吗?
以前能给国际期刊审稿的人确实比较少,这跟那个时候英文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关系。国际期刊都是使用英语作为发表语言,即使一个科研人员水平再高,语言如果是个很大的障碍,那编辑也不敢邀请。自从发表SCI文章成为考核标准之后,中国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也是节节高升,在国际舞台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给国际期刊审稿,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如果按照期刊每篇文章都找2个审稿人来算的话,也就等于自己每发表一篇文章,就要帮人家审2篇文章。现在每年发表的文章是越来越多了,给别人审稿那是怎么都能轮到的事情。有时候审稿邀请一多,那就是个苦差使了。
合适的审稿人总是难找的。虽说中国的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整体在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例还是高,科研能力高的还是那些老同志。同时,全球还有那么多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各种各样的语言的科研人员呢。要是能把他们都动员起来审稿,那是能解决大问题的。
怎么解决语言问题呢?最简单的就是把文章翻译成审稿人的母语再送审了。这显然是个大工程,也是个馊主意。但是还真有人在调研这个事情,传统的期刊是不会去做的,因为很多期刊的版面费都不是强制要交的,怎么可能愿意再花一笔钱翻译文章呢。但是开放期刊可能就愿意啊,他们已经收了那么多的出版费,就算划出一部分费用用来支付翻译和审稿费用,还能剩不少。关键是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拉低文章质量的批评,还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出版市场,更大地带动全球的科研人员一起加入开放获取这个运动中。这个可是大大的商机啊。
但是这个事情最后能不能得到实行,那就拭目以待了。万一哪天真被开放获取出版商实现了,那反过来对传统的期刊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