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誉排行网 论文信誉排行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官方首页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职称评审
 文献检索
 期刊科普知识
 非法期刊
 学术不端
期刊分类解释 期刊刊号的解释 医学期刊分类表 核心期刊 期刊查询 (2014-2015)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医学核心期刊 政策法规
CSSCI CSCD SSCI 《工程索引》(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2014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论文信誉排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检索 > 浏览正文
文献综述的三个逻辑、两种形式和七个要求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时间:2024年04月28

Tags:论文信誉排行网
 

文献综述的三个逻辑和两种形式

如果说背景导入是为了引出我们的研究问题,那学术史的梳理则是阐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文献梳理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前已经有研究了,别人是如何研究的,在文献述评里说明当前的研究还不充分、还有问题或存在争议,需要我们再去进行研究。

一、逻辑推理

学术史的梳理也有大小逻辑之分,大的逻辑是整个学术史的梳理分几条。比如分了三条,之所以分三条,是因为这三条构成了(作者)研究问题的三个过程,而每条内部又有小逻辑,比如使用“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这种结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再进行分类),或者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引出代表性的学者及观点,还可以根据理论流派。这三条内在的逻辑可以各自自成体系,比如第一条按“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二条按主题分类来写,第三条按时间发展来写。乍一看,学术史梳理好像是对于相关研究的排列,实际上其内在的大小逻辑要非常清晰才可以。

二、形式结构

从形式上来看,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区分国内外,这种情况下就要有对国外、国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各写2-3条就可以了。由于它整体的篇幅限制,一般是国外、国内各两条,基本上内容就很丰富了。还有一种是不分国内外,直接按照不同的条来写,后面的文献既可以有中文的,也可以有外文的,中文和外文的都是比着前面的小标题来写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写多一点,写个3-5条。我们可以按照研究的问题分几条,也可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分几条。比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二三分别是什么)。每条都要有小标题,国内和国外的混在一起,不用再做进一步的划分。学术史的梳理,我们现在大概是要求写1500字左右,如果分国内外,各写2条,每条大致在300-400字左右。如果不分国内外,总体上要写5条,每条大概写300字左右。

就立项而言,(文献综述)区分国内过外与否跟课题立项并没有特别影响。很多立项的申报书是国内外分开写的,但也有不分开写的。把国内外分开写的好处就在于更条理、更清晰,因为是经过了两次分类。如果不把国内外分开,相对就少了一个分类环节,后面是写3条还是5条的时候,就要有一定的依据(纯粹按观点来),所有的文献是来支撑我们前面观点的,可能会对我们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一些。

文献综述的七个细节要求和七个高层次要求

一、细节要求

1)首先,我们做综述,述的是观点,不要说内容。比如“XX人对XX问题进行了研究”,或者“XX人使用XX方法对XX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样梳理是不对的,一定是“XX人指出”或“XX人认为”,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或这个事情该怎么办。这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去述观点,而不是述内容(包括我们写论文也是如此)。好的文献综述一定是述观点的,但并不意味着谁的观点都可以用,在我们的申报书里,我们要重点梳理代表性的人物及核心的观点。比如,针对某一个观点有三个人都提过,那么我们要从中找出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人物。另外,也可能是(代表人物)他在文章里提出了很多好的观点,我们去找与我们选题最贴切的,它就是核心观点。

2)要采用观点性的小标题加“总-分”结构。比如,国内文献我们分了两条,每一小条后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小标题是关于XX的研究),后面的结构分布是“总-分”结构。就是说,开始的一句话一定是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后面再接几个代表性的论文,(正常)3-5个即可。根据掌握文献情况而定,如果资料很少,2-3个也可以。如果文献很丰富,最多写5个,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内容和篇幅。

3)先顺逻辑,再查文献。通常情况,我们是先看文献再顺逻辑,也就是从文献当中提取观点,从观点当中总结趋势。那么现在我们在写的时候,为了提高质量,可以把步骤稍微转换一下。你可以先顺逻辑,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研究大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然后再围绕着这一个逻辑要求,反过头去再查找相关的文献。

4)文献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梳理焦点问题,看这个观点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按照时间的顺序,它呈现的是逐步递进推理的过程。比如,支撑我们观点的文献有三个,我们可以把它列成一二三,但不能列成是三二一,顺序颠倒,逻辑上就会出问题。

5)文献的展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我们可以写作者及观点,之后小括号里面填作者姓名和时间。也可以不提作者的名字,直接述观点,后面小括号再填作者姓名和时间。使用不同的说法,让我们的文献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我们要突出的是哪个代表人物及他怎样的观点,至于他研究了什么,使用了什么方法,研究过程如何,这些一概不要。

6)不要出现文献标题。比如,出现某个观点之后,后面小括号内《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几期,这种东西不能出现,一旦出现,说明我们的科研功底不行。

7)文献综述从大的格式上看,是先述后评,评可以作为最后一个独立部分。实际上,好的文献综述在行文的过程当中,是边述边评,述评结合的,如果我们能在每一条里面都带有点评价,那就更好了。

二、高层次要求

关于学术史的梳理,我们把文献进行归类后,还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1)我们的综述要直接切合主题。所谓的“直接切合”就是要直接地针对我们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什么,就要在综述的时候来述这些内容,我们称为“文献对话”,就是我们的研究内容和已有的研究要直接进行对话,因为现在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从已有的内容里面开支出来的,这说明我们的研究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它是有来源的,就要跟已有研究存在一种相互的承接关系。文献综述要实现这一链接,一定要切合主题来述,不要偏离。如果和我们研究的东西没有直接的关联性,这种情况下的综述质量就不会高。切记这一点,以后不管我们是写期刊论文还是写学位论文,做文献综述一定要有直接的文献对话,如果不能直接进行对话,肯定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写作质量。同理,写课题本子也是这样,更何况字数受限,所以对我们的文献综述更要精益求精,一定要把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述出来。

2)单纯的文献综述,它围绕着某一主题或者问题。我们对相应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但是现在我们要做学术史,那就需要我们在行文当中更加注重这种发展的、历史性的线条。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时间顺序上一定是一个由远及近的发展状态。另外,我们要增加一定的评论性的内容,让小小的一段话看起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是对于历史的梳理和总结。这一点是需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再去进一步调整的。

3)我们尤其要注重综述一些知名学者的观点。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哪些人是本领域内最牛的、次牛的、三牛的,我们就把前三个观点引用过来,如果在文献综述中没有他们的“观点”,那很可能是我们在偷懒(没有收集到),还可能是我们自身对本领域的知名学者了解不够,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能力不行,既然研究能力不行,专家们怎会把这个课题给我们呢?所以这一点要注意,更何况好多时候我们的申报书最终要送到一些专家手里去,不管是通讯专家还是上会专家,都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如果恰巧他就是我们这个研究领域的,而我们的文献综述里却没有他,估计是不会被原谅的。

4)学术史也有字数限制,前面的文献梳理是1500字,要求内容要高度概括,相应知识点要简明密集,我们在行文当中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的,绝对不要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绝对不用两句话。对于相应引用的文献也是,比如,一句话可能有20个字,但我们只想用它其中的某一个概念或者某几个字,那么我们就只引用某一概念(或某这几个字),当然这个概念后我们要用小括号注明学者和时间,这个内容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如何来做?通常在训练当中要求大家多去写,比如先写个5000字,在此基础上逐步压缩,压缩到4000字再到3000字,最终压缩到1500字,如此一来,内容就会高度概括、凝练。

5)要多引用(使用)相应的核心概念与术语。我们不能引用一段话,也不要引用一句过长的话,我们只需要引用它的核心观点,除了引用相应的概念以外,还有我们这个专业本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术语,这些我们也要重点引用。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叫做“标签用语”。这个标签用语它不是正式的学术用语,但是在很多时候它能够非常形象地来描绘某一现象或者某一问题。像这样的核心概念、术语或标签用语,能够让我们的文献综述做起来非常生动。拿标签用语来说,如果我们的选题(题目)在后期修改调整时能凝练出来,那这个选题也是非常棒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抓眼球的,非常形象生动。

6)我们要避免对别人的成果评价过低,如果进行评价,也要对事不对人。关于评价部分,一个是体现在文献综述之后的文献述评部分中,另一个体现在我们前面文献综述每一个分条的时候, 每一个分条部分既有总结又有评价,整体呈现出的是边述边评,述评结合。

7)大家在短时间内,要写出来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可能难度确实比较大。那么我们尽可能来参考、借鉴已有的文献综述,如之前讲到的《年长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过程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这篇范文,看看别人是怎么做文献综述的,起码在形式上、在行文上,能节约很多时间。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与我们的研究问题相关的已有文献,别人已经做好了综述,这个时候就更好了,我们可以看看别人的综述都述了哪些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性的观点,是如何进行评价的,同样能节约我们的时间。

以上,是我们就学术史梳理而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家目前可能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但我们要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


免责申明: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客服EMAIL:lunwenpaihang@126.com